高考地理中“冰川地貌”是一个重要的考点,主要考察冰川作用(侵蚀和堆积)形成的地貌类型、特征、分布及形成过程。
一、冰川作用
1.冰川:在高寒地区,由积雪经过压实、重结晶、再冻结等过程形成的、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运动的巨大冰体。
2.冰川作用:冰川对地表岩石和地貌的侵蚀作用、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总称。
3.冰蚀作用: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基岩的拔蚀(冻结-松动-拔起)和磨蚀(携带的岩屑磨损基岩)。
4.冰碛物:冰川在运动和消融过程中携带、搬运并最终堆积下来的碎屑物质的总称。其特点是:
(1)大小混杂(巨砾、砾石、砂、粘土混合)。
(2)棱角分明(未经长途流水搬运磨圆)。
(3)分选性差(大小颗粒无序混杂)。
(4)无层理(未经分选,不成层)。
5.冰川类型(主要影响地貌形成)
(1)山岳冰川(山谷冰川):发育于高山地区,受地形限制,沿山谷运动。形成典型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。
(2)大陆冰川(冰盖):覆盖大陆或高原的大面积冰川(如南极、格陵兰)。形成广袤的侵蚀平原和堆积平原。
二、 冰川侵蚀地貌
由冰川强大的侵蚀作用(拔蚀、磨蚀)塑造而成,主要出现在雪线以上和冰川上游(冰蚀作用强烈区)。
1. 冰斗
(1)形态:三面环以陡峭岩壁,呈半圆形剧场状或圈椅状的洼地。
(2)形成过程:雪线附近洼地积雪成冰 → 冰体冻融作用(物理风化)扩大洼地 → 冰川旋转滑动侵蚀 → 形成深陡的冰斗。
(3)意义:冰斗底部高度常指示古雪线位置。多个冰斗发育可形成角峰、刃脊。
2. 刃脊
(1)形态:两个相邻冰斗或冰川谷之间刀刃状的山脊。
(2)形成过程:相邻冰斗或冰川谷的冰川向源侵蚀和侧蚀,使山脊不断变窄、变陡。
3. 角峰
(1)形态:三个或三个以上冰斗包围、发育形成的金字塔状尖锐山峰。
(2)形成过程:多个冰斗的向源侵蚀(后退)交汇形成。
(3)典型例子:珠穆朗玛峰、马特洪峰。
4. 冰川谷(U型谷)
(1)形态:横剖面呈“U”形的谷地,谷底宽平,谷坡陡峭,常有谷肩。
(2)形成过程:冰川占据原有V型河谷(常为河流侵蚀形成)→ 冰川的侧蚀作用拓宽河谷 → 底蚀作用加深、磨平谷底 → 形成U型谷。冰川消退后显露。
(3)特征:谷壁常有冰川擦痕、磨光面;谷底常发育冰蚀湖、羊背石等。
5. 峡湾
(1) 形态:冰川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长、陡峭、深邃的海湾。
(2)形成过程:大陆冰川或大型山岳冰川伸入海洋,侵蚀形成深U型谷 → 冰川消退 → 海平面上升(或陆地沉降) → 海水倒灌淹没U型谷。
(3)典型分布:挪威西海岸、新西兰南岛、阿拉斯加、智利南部等中高纬度沿海地区。
6. 羊背石
(1) 形态:冰川基床上由基岩构成的椭圆形或流线型小丘。迎冰面坡度缓、磨光、有擦痕;背冰面坡度陡、粗糙、多裂口(拔蚀作用强)。
(2)形成过程:冰川流经基岩凸起 → 迎冰面磨蚀作用为主(磨光、擦痕)→ 背冰面拔蚀作用为主(形成陡坎、破裂)。
(3)指示意义:指示古冰川运动方向(擦痕方向、缓坡方向)。
7. 冰蚀湖
(1)形态: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成湖。
(2)成因类型
①冰斗湖:冰斗积水形成。
②刃脊/角峰湖:刃脊或角峰上小洼地积水。
③U型谷湖:U型谷中因冰蚀不均形成的串珠状湖泊。
④冰蚀洼地湖:冰川在较平坦地区侵蚀形成的浅洼地积水。
三、 冰川堆积地貌
由冰川携带的冰碛物在冰川消融退缩过程中堆积形成。形态受冰川性质(山岳/大陆)、消融方式影响。
1. 冰碛垄/终碛垄
(1)形态:在冰川末端(冰舌前端)由冰碛物堆积形成的**弧形垄岗**。常呈系列出现。
(2)形成过程:冰川末端位置相对稳定 → 冰川像传送带一样持续输送冰碛物到末端 → 冰川消融时,大量冰碛物在末端堆积形成垄岗。冰川多次进退可形成多道终碛垄。
(3)意义:指示古冰川曾经达到的最大范围(最外侧终碛垄)。
2. 侧碛垄
(1)形态:沿冰川谷两侧分布的长条状垄岗。
(2)形成过程:冰川两侧的表碛和内碛,在冰川融化时沿谷壁堆积形成。
3. 中碛垄
两条冰川汇合后,其相邻的侧碛垄合并形成的、位于合并后冰川中间的垄岗。
4. 鼓丘
(1)形态: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型(迎冰面陡、背冰面缓,形如倒扣的汤勺或水滴)丘陵。长轴方向指示冰川运动方向。
(2)形成过程:冰川底部搬运的冰碛物在遇到障碍物(如基岩)或冰川动力减弱时堆积而成。大陆冰川区常见。
5. 冰碛丘陵
(1)形态:冰川消融后,原覆盖在冰川下的冰碛物(底碛)暴露地表,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。地形杂乱,大小湖泊(冰碛湖)星罗棋布。
(2)典型分布:大陆冰川消退区(如东欧平原、北美五大湖以北地区)。
6. 蛇形丘
(1)形态:狭长、曲折、如蛇形的冰碛垄岗。可长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。
(2)形成过程:冰下隧道(或裂隙)中的冰融水河流携带砂砾沉积 → 冰川完全消退后,沉积物出露地表形成。分选相对较好,略有层理。
7. 冰水扇 / 冰水平原
(1)形态:冰川前缘由冰融水(常在冰川末端外)携带冰碛物中的细粒物质堆积形成的扇状地或广阔平原。
(2)形成过程:冰川融水流出冰川末端 → 水流分散、流速减缓 → 携带的砂、粉砂、粘土等物质堆积 → 形成平坦的扇状或平原状地形。分选性较好,有层理(区别于冰碛物)。
8. 锅穴
(1)形态:冰水平原或冰碛物上的圆形洼地。
(2)形成过程:埋藏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 → 上部覆盖物塌陷形成洼地 → 常积水成湖(锅穴湖)。
四、 高考重点与应试技巧
1. 地貌识别与特征描述:能根据图片、示意图或文字描述准确识别各种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,并能描述其典型形态特征(如U形谷、刃脊、角峰、冰斗、冰碛垄的形态)。
2. 形成过程分析:这是重中之重!务必理解并能清晰阐述关键地貌的形成机制(如冰斗-刃脊-角峰的演化关系、U型谷的形成过程、终碛垄的形成条件、羊背石指示方向、峡湾的特殊性、冰水沉积与冰碛物的区别)。
3. 地貌组合与分布
(1)侵蚀地貌(冰斗、刃脊、角峰、U型谷)通常相伴出现在高山雪线附近及上游。
(2)堆积地貌(终碛垄、侧碛垄、冰碛丘陵、鼓丘、冰水沉积)主要分布在冰川下游及消融区。
(3)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冰川作用区。
4. 冰碛物特征:牢记其四大特点(大小混杂、棱角分明、分选差、无层理),这是区分冰川沉积与其他沉积(如流水沉积、风力沉积)的关键依据。
5. 指示意义(1)冰斗 → 古雪线高度。(2)终碛垄 → 古冰川最大范围。(3)羊背石、鼓丘 → 古冰川运动方向。(4) 多道终碛垄 → 古气候波动(冰期-间冰期)。
6. 区域地理联系:结合具体区域实例(如阿尔卑斯山、挪威峡湾、北美五大湖地区、青藏高原、我国西部高山地区等)分析冰川地貌的分布、特征及影响(如对交通、聚落、湖泊、旅游资源的影响)。
7. 读图分析:熟练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、景观图、剖面图上识别冰川地貌(尤其是U型谷、冰斗、冰碛垄、峡湾)。
五、真题常见问法举例
1. “描述图中X地貌的形态特征。”
2. “分析X地貌的形成过程。”
3. “判断图中古冰川的运动方向,并说明判断依据。”(羊背石、鼓丘)
4. “比较冰碛物与河流沉积物的差异。”
5.“指出图中终碛垄的形成过程及其地理意义。”
6. “解释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。”
7. “说明该地区(高山/高纬)湖泊众多的原因。”(常与冰蚀湖、冰碛湖有关)
8. “根据冰川地貌特征,推断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气候变化。”
六、复习建议
1. 图文结合:对照地貌示意图、景观图记忆特征和形成过程。
2. 过程导向:重点理解侵蚀和堆积的动力学机制,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名称。
3. 对比记忆:将易混淆的地貌对比(如鼓丘 vs 蛇形丘;冰碛物 vs 冰水沉积物;U型谷 vs V型谷)。
4. 联系实际: 结合地图册上的典型区域实例加深理解。
5. 练习真题: 精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,体会命题思路和答题要点。
九鼎配资-九鼎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哪家正规-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